9月27日至29日,中西医结合学院“蜱盾护航”学生项目团队在指导老师黄花英的带领下,奔赴南京市鼓楼区老虎山、玄武区紫金山、江宁区佘村等多处蜱虫活跃区域,成功完成了一场为期数日的野外实地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为团队核心成果——社区蜱虫风险预警平台“智蜱清”绘制高精度“动态风险地图”提供至关重要的第一手环境数据与样本支持。

(图1:团队成员在鼓楼区老虎山林地中使用“布旗法”进行蜱虫监测采样)
随着蜱虫叮咬所致疾病的公共卫生风险日益凸显,精准、科学的防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宏观的预警信息难以覆盖社区级的微观环境风险。为此,“蜱盾护航”团队决定走出校园,亲赴一线,用最扎实的田野工作填补数据空白。
科学布点,精准采样:脚步下的风险图谱
调研期间,师生们根据前期规划,在植被茂密、人迹较多的典型蜱虫栖息地设置了多个监测点。队员们严格遵循科学流程,采用标准的“布旗法”在林下草丛、路径边缘进行系统拖拽,并细致收集附着在布旗上的蜱虫。“通过监测及走访,我们发现老虎山及佘村的部分区域,蜱虫密度相对较高,”团队负责人、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李友旺介绍道,“这些数据都将成为我们绘制风险地图最直接的依据。”

(图2:团队成员在玄武区紫金山林间路旁记录监测数据)
多维记录,数据赋能:科技加持的预警分析
“我们这靠山,夏天上山干活最怕的就是‘草爬子’(蜱虫的俗称)。”佘村一位村民向团队反映,“要是能提前知道哪儿多,那就太管用了!”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对每个采样点的地理坐标、植被类型、湿度、温度及人类活动痕迹进行了全方位、数字化的记录与归档。这些多维度的环境信息将与蜱虫活跃数据一同汇入数据库,用于训练和优化“智蜱清”平台的风险预警算法模型。这次调研所获的数据,其价值在于能将宏观的‘蜱虫活跃期’预警,细化为精准判断,这是项目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

(图3:团队深入江宁区佘村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工作并向村民了解蜱虫活跃规律)
从田野到云端:绘就社区安全防护网
本次调研所采集的所有样本与数据,将悉数录入“智蜱清”平台。团队计划以此为基础,率先生成上述三个区域的试点风险图,并随着未来更多监测数据的汇入,实现地图的动态更新,最终目标是为南京市乃至更广区域的社区提供实时、可视化的蜱虫风险查询服务。“我们的理想,是让每一位居民在出门散步、爬山前,能像查看天气预报一样,轻松点开手机小程序,查看身边的蜱虫风险等级,从而做好精准防护。”团队指导老师黄花英展望道,“这次深入南京三地的调研,正是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本次调研标志着“智蜱清”社区蜱虫风险预警平台的开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团队将持续扩大监测范围,完善数据模型,致力于将“动态风险地图”打造成一项普惠的公共服务。让科技赋能公共安全,用青春脚步守护社区健康——这正是“蜱盾护航”团队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写照。
图文:李友旺
初审:黄花英
校审:徐梓凌
审核:蒋燕、陶伟伟、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