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书记信箱
 
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级遴选报名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5-01-03 浏览次数: 568

各学系、各班级:

为进一步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促进“专创融合”,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学院决定组织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级遴选报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事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赛事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盛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赛事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院级遴选内容

本次院级遴选主要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赛道。各赛道参赛类型、参赛要求、参赛组别方案需对照参考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赛道方案,详见附件1,各赛道评审规则请参考附件2。

五、赛事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赛道,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以报名。

(四)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19903月1日及以后出生)。

六、院级遴选主要工作

(一)各学系教研室主任、各班级班主任要加强动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工作。鼓励我院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参赛。学院将视情况对参赛团队给予相应支持。

(二)参赛项目团队成员的组建可由项目主创学生自行组队。另院内、外指导老师如有参与大赛的项目创意,也可联系学院教学办协调我院“青杏种子计划”成员组队。各参赛项目名称的拟定可参考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奖名单,见附件3

(三)请报名参赛的团队负责学生填写附件4,并交由各班长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汇总后,于1月11日中午12:00前发送至教学办邮箱817006@njucm.edu.cn(邮件名称格式:“2025创新大赛报名+班级名”,本次报名不需要提交计划书)。各项目团队负责人在报名后,需向指导老师汇报,并组织团队认真研究赛事评审规则,并尽快启动项目的构思及项目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学院将于开学后视具体情况进行院级初次现场答辩。

 

 附件:

1.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各赛道参赛方案(供参考参赛类型、要求、组别)

2.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docx

3.教育部(2024)大赛拟获奖项目名单(供参考项目主题及名称).xlsx

4.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级遴选项目汇总表.xlsx

 


中西医结合学院

2025年1月3日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苏ICP备11032525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